【課程介紹】
《整合設計1(改良+文化)》是産品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授課對象為産品設計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生對産品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都有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引入實際課題,鍛煉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産品改良性設計是一門在原有産品基礎上進行調查、分析、改良,從而使産品更具魅力,增加産品的附加值,産品改良性設計與産品開發設計一樣,在工業産品造型的課程體系中一樣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文化創意産品設計能有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文創産品設計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曆史文化悠久,而這正是給文創産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想結合,發散性思維将思政教育之間創建了鍊接橋梁。
【教師簡介】
王珏
研究和教學方向
智能産品設計
人機交互産品
可持續性設計
何慧雲
研究和教學方向
産品服務系統設計
社會創新服務設計
可持續性設計
孫雨辰
研究和教學方向:
工業CMF設計
傳播與交互設計
視覺與圖形界面設計
【作品展示】
作品名稱:是時而種-二十四節氣作物科普種植盒設計
作者:何子雨、周傲、陶程錦
設計理念:本設計是針對二十四節氣科普的作物種植盒設計,這款向日葵形态的兒童種子包裝融合中國傳統24節氣文化與互動教育。設計分為兩層種子包裝和中央存錢罐,包含21種植物種子及3個盲盒,對應着各個節氣。
作品名稱:藻藻撈-湖泊自動化清潔設備設計
作者:劉坤潔、向婷
設計理念:本産品是一款基于湖泊水華現象設計的一款自動化清潔設備,可以通過在湖面上運行,使用探入水中的輸送帶将藻類植物送到儲存倉,然後通過壓縮闆壓縮,提高儲存量,自動化的系統以提高打撈效率,改善水體質量。
作品名稱:玄武-模塊化醫療車
作者:劉祖華、邢梓健
設計理念:本産品是針對地震災害場景的模塊化醫療救援系統産品設計,其中包括針對多地形搜救的可拆裝車頭、可組裝的救援物資運輸模塊、移動醫療工作站模塊、以及搜救無人機。通過産品模塊間快速更換和組合,可适應不同場景的需求,産品功能包括黃金72小時内災民搜救、提供災後生活物資、提供臨時醫療救助站點等。
作品名稱:雪地飛鷹-雪地救援無人機
作者:田晨、劉真宇
設計理念:本産品是一款雪地救援無人機,雪地飛鷹Snowy Eagle采用先進的高清與紅外熱成像技術,具備自主飛行、防撞、模塊化設計等多項特性。白色主體搭配太陽能充電系統,提高在雪地的可見性和獨立性。
作品名稱:妙心寶貝-寶寶胎心監測與孕期情感記錄的系統産品設計
作者:章唯莉、賀盈穎、石夢瑤
設計理念:寶寶胎心監測及孕媽媽情感記錄智能産品系統,是一種旨在關注孕婦和胎兒健康的綜合性智能産品。該系統結合了胎兒胎心監測技術和孕媽媽情感記錄功能,為孕婦提供了一種全面的孕期記錄功能。産品包含一體式智能屏,胎心監測儀,可替換矽膠黏膜。同時,産品也可為胎兒做胎教,記錄胎兒成長。
作品名稱:吸收聲納的海洋降噪設備
作者:程可星 譚舒允 趙李瑩
設計理念:這是一款通過降噪和種植貝藻來吸收噪音達到保護海洋生物目的的設備。主要技術有ANC主動降噪、GPS定位,、ACC自适應巡航、潮汐充電。利用貝藻培育養植進行噪音的吸收,給海洋動物營造一個安全的家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品名稱:針對兒童急性髓白血病治療過程的闖關戰鬥拼圖玩具
作者:王梓竹 勾星月
設計理念:這是一款針對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過程中的闖關戰鬥類拼圖玩具盤,以此幫助兒童克服對于長期治療任務的厭惡和恐懼心理。整個沙盤根據每個兒童患者的醫療療程長短定制,整個沙盤根據患者需要經曆的療程步驟設置成幾個不同的NPC任務點,以此構成兒童患者的整個醫療流程。
作品名稱:針對洪澇救援模塊化産品設計
作者:朱子凱、辛月月、詹敏
設計理念:本産品是一款無人駕駛的智能救援車,旨在應對水災等突發情況下的緊急救援任務它具備自主導航和搜救能力可以高效的進行人員搜救,并且能夠向受災人原發放救援浮闆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和保護。
作品名稱:睡眠衛士–可翻轉式電熱蚊香液
作者:王鑫華
設計說明:在我們平時使用電熱蚊香液時,我們經常會遇到電熱蟻香液占滿整個插座的情況,根據這個痛點,我設計了這款可翻轉的電熱蚊香液,并在上面增加了智能的小夜燈,以及與手機端智能互聯定時關閉
作品名稱: 幼兒園分類垃圾箱
作者:曹祖送
設計說明:為培養幼兒園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實踐能力,設計可愛的分類垃圾箱。垃圾箱以小豬、西瓜和樹樁為主要元素,分别代表“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通過具象化抽象的垃圾分類概念,孩子們在遊戲和探索中能夠輕松掌握垃圾分類知識。鮮豔的色彩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營造溫馨活潑的氛圍,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中學習。
作品名稱:《竹燈》
作者:劉超權
設計說明:竹筍燈具采用天然竹材,設計靈感源自竹筍生長,具有可伸縮、環保的特點。引入環境光感應與智能控制系統,提供個性化照明體驗。注重可持續性,多功能設計增強實用性,緻力于創造現代家居照明的獨特魅力。
作品名稱:徽源煙雨-茶具改良設計
作者:塗靜
設計說明:本方案以改良茶具為設計,将徽派元素融入茶具的外觀之中,茶具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将徽派元素提取并結合形狀在外觀上,既體現了美觀性,又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其顔色自然,整體營造出一種優雅甯靜的藝術氛圍。是中圖傳統茶文化的體現之一與其文化内涵。
作品名稱:桌面暖風機改良
作者:徐傲倫
設計說明:以篝火為主題的暖風機,篝火作為一種原始而自然的取暖方式,一直伴随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加濕功能确保在幹燥的冬天不會幹燥為了還原取暖的自然樂趣,試圖通過對等火堆的物理形式進行抽象化的處理,并對火燃燒的特性進行模拟,還原自然而又貼近現代生活的取暖方式。
作品名稱:寵物出行—便捷式貓包設計
作者:楊淇雯
設計說明:該設計做到了多功能,在家時也可以利用貓包,做到出行在家二合一,而且拿取方便,也能讓貓更好的進入到貓包中,解決了貓咪出行困難的問題。上下可拆卸的功能,大大減少了組裝的困難,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問題。通氣孔分布均勻,使貓咪可以更好的生存,前端透明門的設計,更加利于主人在出行時觀察貓咪狀态,相對封閉的空間會讓貓咪有安全感,必免了應激等不良反應。
作品名稱:不倒翁——平衡式多功能外賣車
作者:龐雨婷、廖欣宇
設計說明:這款外賣車的外賣箱具有保溫,不倒翁平衡,顯示溫度和包裝完整度的功能,外賣車屏幕顯示導航、訂單情況、語音播報等功能,可以幫助外賣員解決外賣箱不穩,路況不好造成容易被投訴問題,以及天氣嚴寒造成餐冷等問題。
作品名稱:城市洪澇災害救援車
作者:曹成乾、鄒智輝、晏思釩
設計說明: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洪澇救援車将會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未來,這些車輛将配備更先進的傳感器和設備,以便更好地感知水位和地形,提高救援效率。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洪澇救援車可能會具備自主決策和行動能力,能夠在水下進行探測和救援行動,進一步提高救援效率,減少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
作品名稱:多功能輸液報警器——視障人群輔助設備
作者:陳菲瑩、趙逸菲、李怡瑩
設計說明:這是一款能夠通過語音提示視障人群在輸液狀态下的輸液輔助設備,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患者在看不見的情況下掌握液體的進度,能夠呼叫醫護人員的同時該設備還具備加熱功能,且附有盲文按鈕,更加方便視障人群的使用,緩解了視障人群一個人在輸液時的緊張感,并且提高了輸液的安全性。
作品名稱:高空輸線塔運輸及穿戴設備設計
作者:魏世削、陳钊、李國威
設計說明:本高空安全設備旨在為工人在高空作業時提供可靠有力的安全保護。該設備包括安全繩索、防墜器、自動升降功能等組件,通過合理的設計和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工人在高空作業時的墜落風險。防墜器是本設備的核心部件,采用先進的制動技術,當工人發生失足墜落時,防墜器能夠迅速制動,有效防止墜落事故的發生,且能在高空運輸重物。
作品名稱:高壓電工人防護手套設計
作者:胡星星、徐文婷、黃小青
設計說明:近年來高空電壓行業事故頻發,該産品是一款專為高壓電工人員設計的安全防護手套裝備,采用絕緣、防滑的材質,簡潔的的外觀,易于工人脫戴。并結合了實時監測危險、閃燈提示等功能,當有高電流通過時手套會亮起紅燈提醒工人,大大降低了危險程度。
作品名稱:基于更年期女性睡眠障礙的助眠智能機器人
作者:陳嘉怡、姚威、李欣葉
設計說明:Sleepr是一款圓潤的機器人,外殼可定制不同的顔色和圖案。機器人頂部配備定位攝像頭和加濕器。同時,具有播放音樂和開啟睡眠氛圍燈的功能,是一款非常實用的睡眠輔助産品。
作品名稱:舞禽戲——基于五禽戲文化的影音設備文創設
作者:路新蕊、管鑫勇、胡思凡
設計說明:本産品靈感來源于華佗的五禽戲,華佗五禽戲流行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它是東漢醫學家華佗繼承古代導引養生術,依據中醫學陰陽五行、髒象、經絡、氣血運行規律,觀察禽獸活動姿态,用虎、鹿、猿、熊、鳥等動物形象、動作創編的一套養生健身功法。
【同學心得】
李文琦:在《整合設計1》課程中,我學習了多種設計方法,包括産品生命周期的翹尾、感官與感受的聯系、從産品中學習設計方法等。這些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創新與産品改良設計的關系,激發了我的創意潛能。在課程的實踐環節中,我将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項目,提高了自己的設計水平,同時也拓展了未來就業的可能性。這門課程不僅培養了我的設計能力,還加深了我對文化與創新的理解,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嘉怡:通過這門課程,我深刻意識到設計不僅是産品的外觀和功能,更是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在改良和文化的雙重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将設計與文化相融合,使産品更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在課程中,老師們引導我們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思考設計,讓我們不僅僅關注産品的外觀,還要考慮到設計背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這拓展了我的設計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使我能夠更加全面地看待設計問題。
程可星:課程中的項目多為團隊合作,我們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商讨,才能完成任務。通過與同學們的合作,我學會了如何有效地溝通和協作,提高了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我對設計産生了更深的熱愛和責任感。我意識到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對社會、對文化、對人類的責任。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為社會、為文化、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教師評價】
王暢老師:
課程注重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培養,通過項目實踐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在課程中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設計原理和技術,還學會了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使設計更具有獨特性和文化底蘊。這門課程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他們未來的設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